今天是:
您可以选择访问: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龙陵县 昌宁县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课题研究>>正文
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2016-03-25 13:45  

 

  腾冲市政协主席  张志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的意义已成为一种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提并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讲话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求将孔子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契合,融入国民教育,造就有道德魂、中国心、创造力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结合先进地区做法与腾冲实际,我们对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思考与初步实践。  

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要建设、创造和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如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日本、韩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可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但我们也要注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进行鉴别和选择,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将文化传统融于现代教育之中。  

二、找准和发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  

要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应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当代社会人们思想道德的规范。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为公等。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应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  

提倡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老爱幼教育。孔子把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当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  

倡导重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加强这些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能使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主张慎言力行,弘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极为可贵的。特别是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在教育中强调务实精神,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年轻一代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我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腾冲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了腾冲历史上经济社会持续有力的发展,最终使腾冲成为了历史上声名煊赫的极边第一城,其声名远播至国内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而这种声名又反过来良性循环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腾冲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历史上的大量商号、会馆、雄商大贾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涌现,以及现在仍然遍布腾冲境内的大量文物古迹的存在就是明证。而这些值得腾冲人引以自豪的历史辉煌,追本溯源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历史上的腾冲不可能人才辈出。而缺乏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腾冲的历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今天的腾冲来说更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现在,腾冲是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县,各级党委政府对腾冲寄予厚望,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思考腾冲的发展,不从源头上寻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势必会影响腾冲的改革转型进程。现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发展铺就一条可以策马驰骋的坦途。  

大量事实证明,越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越是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我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和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我们都要亟待改进和跟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安驻人心、提升道德、防恶止非、构建和谐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高位推动,长期坚持。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才能有效推动。先进地区的经验说明,公民道德建设完全能够走进生活、紧贴现实,托举社会向善之心,凝聚社会正向力量。而公民道德建设能不能出实招、见实效,关键要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或明确领导管理机构。现在,我市已经成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要真正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相互配合着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全社会构建起强有力的道德阵地。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依托文庙、绮罗文昌宫、老年大学及各类文化活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农村书屋等资源,建立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的道德讲堂示范点,把传统国学、本土文化、现实生活等融合起来,组织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讲述自身感人事迹,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感染群众,使道德讲堂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拓宽宣讲内容和丰富宣讲形式,逐步在广场、社区、小区、公园等场所开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广场舞、健身操、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同时,根据需要组织宣讲员到乡镇、学校、戒毒所、看守所等开展宣讲感化教育,并在电视台、电台开设传统教育栏目。  

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自主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工作由政府引导,传播宣讲的主体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传播宣讲的方式以公益性、自愿性、非官方为主,容易让群众接受、亲近。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成立志愿者公益性组织。如将德高望重的、有国学基础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同志组织起来,适当吸纳有志于此项工作的社会人士和在职人员参与,成立义务宣讲团,分期分批组织到先进地区参加传统文化培训,以提高师资质量,提升宣讲水平和效果。目前,市政协已初步遴选出本市30多名在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讲课经验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基础的老领导、老同志、老学者、在职老师、社会贤达,以发放教材先行自学和适时派出学习的方式,打造宣讲队伍,并计划适时邀请外地专家和知名人士到腾来讲授。  

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建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和支撑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在腾冲转型发展过程中,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腾冲经济社会建设之中,重建礼仪文明之邦。基于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状况,应引导人民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以推动解决社会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自觉践行道德的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生活选择,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勤劳节俭、遵德守礼、团结和睦、忠诚守信、敬老孝老的良好风尚,提升全市的文明水平和道德高度。  

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来讲,绝不限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重在文化意义上的传承,让教育真正成为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培育志向的重要历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对经典诗文、书法、国画等作品的了解学习,还要重视对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理解领悟。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57365com 主办

    运营维护:腾冲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晨光文化传媒